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热输入焊接用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钢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高热输入焊接条件下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所使用的钢材。
Title:High Heat Input Welding Steel for Ship and Marine Structu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H42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4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STM 01101-2023《高热输入焊接用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钢》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修订与优化,其中关于“高热输入焊接工艺参数”的规定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这一修改旨在更好地适应现代造船和海洋工程中对高强度、大厚度钢板的需求,同时提高焊接效率和安全性。
以“高热输入焊接工艺参数”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工艺参数定义与调整
新标准中明确了高热输入焊接的最低热输入值为50 kJ/cm,并提供了具体的焊接条件指导。例如,在使用埋弧焊时,推荐电流范围为800-1200A,电压范围为30-40V,速度控制在10-20m/h之间。这些参数的选择不仅考虑了材料本身的特性,还综合了实际施工环境因素。
应用方法详解
为了确保上述参数能够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对钢材进行预热处理。根据标准要求,当母材厚度超过50mm时,应将焊接区域加热至100℃以上但不超过250℃。预热的目的在于减少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防止裂纹形成。
其次,在执行焊接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电流、电压以及速度执行。这是因为过高或过低的热输入都会影响焊接质量。过高可能导致材料过度变形甚至烧穿;而过低则可能造成未熔合等缺陷。
最后,在完成焊接后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后热处理(Post Weld Heat Treatment, PWHT)。对于厚度大于75mm的板材,建议采用回火温度为600±50℃,保温时间为每毫米厚度不少于2分钟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残余应力并改善组织性能。
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高热输入焊接的质量水平,满足复杂工况下的使用需求。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也是保障大型船舶及海洋平台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