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抗粗缩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评价标准及结果表述。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抗粗缩病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Corn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Part 13: Rough Dwarf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NYT 1248.13-2016《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3部分:粗缩病》是由中国国家农业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项技术规范,旨在为玉米品种的抗粗缩病能力提供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粗缩病是一种由植物病毒引起的严重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本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内玉米抗病性研究的技术空白,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粗缩病的主要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 MRDV),其传播媒介多为灰飞虱等昆虫。这种病害会导致玉米植株矮化、叶片卷曲、生长停滞,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据相关数据显示,粗缩病在某些地区可导致玉米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目前,化学农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传播,但长期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抗药性问题,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NYT 1248.13-2016详细规定了玉米抗粗缩病鉴定的技术流程,包括试验设计、接种方法、病情评估指标及结果分析等内容。例如,在试验设计中,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区和健康对照区;在病情评估中,则通过观察植株高度、叶片形态、病斑面积等指标来量化抗病性表现。
近年来,某农业科研机构依据NYT 1248.13-2016标准,成功筛选出一批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例如,“京科968”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病特性,其发病率仅为对照品种的20%,产量提高了约15%。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收益,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结合NYT 1248.13-2016标准,研究人员已开始探索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玉米抗病性。未来,这些创新手段将进一步推动玉米抗病育种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