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大豆豆丹循环种养的技术要求,包括种植与养殖的规划、管理措施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小麦与大豆豆丹循环种养的生产与管理。
Title:Wheat-Soybean Bean Cicada Rotational Agri-Aquaculture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JAASS 107-2023小麦—大豆豆丹循环种养技术规程》相较于旧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更新。今天,我将聚焦于“豆丹养殖密度”的调整这一关键变化,为大家详细解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在新版标准中,“豆丹养殖密度”从每平方米不超过50头调整至不超过40头。这一调整旨在更好地平衡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减少因过度密集养殖可能引发的病害传播风险,同时确保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环境的长期稳定。
具体应用时,首先需要根据地块的具体条件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例如,对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可以适当接近上限值;而对于地势低洼或土壤结构较差的区域,则应适当降低密度以避免积水导致的缺氧问题。其次,在养殖初期要定期监测豆丹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如活动减弱或死亡率上升,应及时减少投放数量并加强管理措施,比如改善通风条件或增加有机肥料补充。
此外,为了有效执行新的养殖密度要求,还需要结合轮作制度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比如,在小麦收获后立即引入豆丹养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还能通过豆丹粪便为即将种植的大豆提供天然肥料,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新标准关于密度控制的规定,这样才能既保证产量又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豆丹养殖密度”的下调体现了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