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控制与保护的技术要求、功能设计原则及性能指标。本文件适用于交流输电系统中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控制与保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试验。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ntrol and Protection of Series Capacitor Compensation Devi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K21
国际标准分类号:29.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根据《NBT 10677-2021 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控制与保护技术要求》,在确保核心原则的前提下,可通过优化流程和调整资源配置来提升灵活性并降低成本。以下是基于核心业务环节提出的10项弹性方案。
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核心组件(如控制单元、保护单元)设计为独立模块。这种设计方式可以灵活调整装置规模,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并便于后期维护升级。
引入高精度智能传感器替代传统的模拟信号采集设备。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并传输数据,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还降低了维护频率和硬件更换成本。
根据实际负载需求,分阶段部署控制策略。例如,在低负荷阶段采用基础控制模式,而在高负荷阶段切换至复杂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需求。
设置多级冗余保护机制,包括硬件冗余和软件冗余。当某一级保护失效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方案,从而提高整体可靠性,同时避免因单一故障导致的停机风险。
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收集运行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故障预测与诊断。该方案可以显著降低现场巡检频率,减少人工干预成本,同时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允许用户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灵活调整保护参数,如过流保护阈值、欠压保护范围等。这种灵活性既满足了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又避免了过度设计带来的额外成本。
在多个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之间共享储能资源,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将闲置时段的储能用于其他设备的运行,从而减少整体能耗并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设备运行温度动态调整冷却系统的功率输出。在低温环境下降低冷却强度,而在高温环境下加强散热能力,既能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又能节省能源消耗。
支持多种主流通信协议(如Modbus、Profibus等),以便与其他工业设备无缝对接。这种兼容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便于未来扩展或与其他系统集成。
设置定期自检与校准功能,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通过自动化校准程序,减少人工操作误差,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长期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