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鹇的人工饲养条件、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疾病防治及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白鹇的人工饲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ptive White Pheasa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LYT 2363-2014是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这一标准旨在规范白鹇的饲养环境、健康管理以及繁殖技术,以确保其种群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白鹇是一种珍贵的观赏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但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人为捕猎,其生存状况面临挑战。
为了满足白鹇的生态需求,LYT 2363-2014提出了严格的环境要求。首先,饲养场地应模拟自然森林环境,包括适宜的植被覆盖和水源。其次,白鹇需要宽敞的空间来活动,每只成年白鹇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活动区域。此外,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理想的环境温度为18°C至25°C,相对湿度保持在60%至70%之间。
在健康管理方面,LYT 2363-2014强调了定期体检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饲养员需定期检查白鹇的身体状况,包括羽毛、体重和行为表现。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计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例如,在春季和秋季,需对白鹇进行驱虫处理,以避免寄生虫感染。
繁殖是白鹇保护工作的核心环节。LYT 2363-2014详细规定了繁殖期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配对个体、提供舒适的繁殖环境以及科学的孵化技术。研究表明,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在繁殖期间,雌性白鹇需要一个安静、隐蔽的巢穴,而雄性则需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能量储备。
近年来,多个野生动物园和保护区已成功实施LYT 2363-2014标准,显著提升了白鹇的种群数量。例如,云南省某野生动物园通过优化饲养环境和加强健康管理,使白鹇的存活率提高了30%以上。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白鹇种群的恢复,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LYT 2363-2014为白鹇的饲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