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疆南疆地区盐碱化土壤中苜蓿地下滴灌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土壤改良、灌溉系统设计与安装、播种管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南疆地区盐碱化土壤条件下苜蓿的地下滴灌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Cultivation of Alfalfa in Salinized Soils of Southern Xinjia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新疆南疆地区的盐碱化土壤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显著挑战,而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在该区域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TSHZSAQS 00205-2023 新疆南疆盐碱化土壤苜蓿地下滴灌栽培技术规程》为提高苜蓿在盐碱化土壤中的种植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围绕新旧版标准中关于灌溉量控制的关键差异展开讨论,并详细解析其应用方法。
在新版标准中,对于地下滴灌系统的灌溉量有了更为精确的规定。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强调了根据土壤含盐量、气候条件以及苜蓿生长阶段来动态调整灌溉量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旧版标准通常采用固定周期和固定水量的方式进行灌溉,而新版则提倡通过土壤电导率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盐分浓度,并据此调整每次灌溉的具体水量。
例如,在苜蓿幼苗期,当土壤表层电导率超过4dS/m时,应减少单次灌溉量至每平方米10升以下,同时增加灌溉频率至每天一次,以避免盐分积累抑制幼苗生长。而在苜蓿成熟期,如果土壤盐分较低(如低于2dS/m),可以适当增加单次灌溉量至每平方米20升左右,但需确保灌溉间隔不少于三天,防止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缺氧。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策略,首先需要安装土壤电导率传感器于不同深度处,以便全面了解土壤内部盐分分布情况。其次,结合气象数据平台提供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灌溉计划。最后,定期检查滴灌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个出水口均匀出水,避免局部过湿或干旱现象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新版标准不仅提高了苜蓿产量,还有效降低了由于不当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风险。这对于促进新疆南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