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东北马鹿养殖的场地选择、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疫病防治及产品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东北马鹿的人工养殖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ortheast Sika Deer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东北马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中国特有的亚种,以其珍贵的鹿茸和优良的肉质而闻名。为了规范东北马鹿的养殖过程,确保其健康生长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发布了《LYT 1634-2005 东北马鹿养殖技术规程》。这一规程为东北马鹿的科学养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涵盖了从选址、饲料配制到疾病防控等各个环节。
东北马鹿养殖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场地。根据规程的要求,养殖场应位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区域,避免低洼地带积水导致的湿气问题。此外,养殖场周边需保持安静,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要道,以减少外界干扰对马鹿的影响。例如,吉林省某大型马鹿养殖场通过科学选址,将场址选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山谷中,不仅空气清新,而且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马鹿的生长。
东北马鹿的饮食结构直接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规程中强调了饲料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的重要性。通常,马鹿的饲料由青草、玉米、豆粕和矿物质添加剂组成。例如,在内蒙古的一个马鹿养殖场,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增加苜蓿草的比例可以显著提高马鹿的产茸量。此外,定期补充钙、磷等微量元素,能够有效预防骨骼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预防是东北马鹿养殖中的重要环节。规程建议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包括疫苗接种、定期消毒和健康监测。例如,黑龙江省的一家马鹿养殖场通过实施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成功将马鹿的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同时,养殖场还配备了专业的兽医团队,及时处理突发疾病,保障马鹿的健康成长。
东北马鹿养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据统计,每头成年马鹿每年可产茸约1.5公斤,市场价值可达数万元。此外,马鹿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加工、兽药销售等相关产业,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总之,《LYT 1634-2005 东北马鹿养殖技术规程》为东北马鹿的科学养殖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未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东北马鹿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