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本原则、工作要求、传承方式、保护措施及相关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未提供
国际标准分类号:未提供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近期发布的TCRCRA 010-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非遗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指导。本文将以“非遗项目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这一核心内容为核心,探讨新旧版本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实际应用给出具体操作建议。
新旧版本对比:传承人认定标准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对传承人的定义较为宽泛,仅强调了传承人需具备一定的技艺水平以及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即可。然而,在新版标准TCRCRA 010-2023中,则进一步细化了传承人的认定条件,不仅要求传承人掌握完整的传统技艺,还特别增加了关于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要求。这意味着,未来的非遗传承人不仅要技术过硬,还需能够主动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关键条文解析及应用方法
# 第四章第四节“传承人资格审查流程”
根据新版标准第4.4节的规定,“任何拟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个人或团体,均需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严格审查:初步筛选、实地考察以及最终评审。”这三步程序旨在确保每位入选者都真正符合传承人的标准。
初步筛选:由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依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第一轮评估。这些材料通常包括个人简历、作品展示、技艺说明等。此环节重点考察申请者的专业背景及其与所申报项目的契合度。
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申请人所在社区或单位的方式深入了解其日常表现。例如,观察其是否经常参与相关活动、是否有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这一过程有助于验证书面资料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难以通过文件反映出来的优点或不足之处。
最终评审:由国家级非遗保护机构主持召开会议,综合考虑所有信息后作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标准特别指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那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且具有较强传播意识的候选人。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帮助相关人员熟悉新的评审流程和技术要点。
2. 建立档案库:为每一位申请人建立电子档案,便于长期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
3. 广泛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新版标准内容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支持率。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TCRCRA 010-2023)通过对传承人认定标准的调整和完善,使得整个体系更加严谨合理。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