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蓝狐饲养的场地选择、设施建设、饲料配制、繁殖技术、疾病防控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蓝狐的规模化和规范化饲养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Blue Fox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蓝狐(Vulpes lagopus)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规范蓝狐的养殖和管理,我国制定了《LYT 1290-1998 蓝狐饲养管理技术》这一标准。该标准为蓝狐的健康生长、繁殖以及毛皮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蓝狐的饲养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和生态环境需求。首先,蓝狐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适宜的温度范围通常在10℃至20℃之间。因此,养殖场应配备完善的保温和降温设施,以确保蓝狐在不同季节都能保持舒适的生活状态。
蓝狐的饮食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和毛皮质量。根据《LYT 1290-1998》的要求,蓝狐的日粮应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例如,优质鱼粉和肉类是蓝狐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而植物油则能提供必需的脂肪酸。
实际案例显示,某养殖场通过优化饲料配方,使蓝狐的成活率提高了15%,毛皮光泽度也显著提升。
蓝狐易受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因此疾病防控是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养殖场需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处理,同时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数据显示,严格执行疾病防控措施后,蓝狐的发病率下降了近40%。
蓝狐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春季,雌狐的妊娠期约为52天。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LYT 1290-1998》建议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并对母狐进行产前护理。
通过科学的繁殖管理,某养殖场的蓝狐年均产仔数从2只提高到3只以上。
综上所述,《LYT 1290-1998 蓝狐饲养管理技术》为蓝狐养殖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