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粮食电子地图的图示表达要求、符号规范、颜色使用及标注方式。本文件适用于粮食电子地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Title:Electronic Map of Grains - Graphic Represen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LST 1815-2018 粮食电子地图”这一概念逐渐成为研究粮食生产、分布及趋势的重要工具。粮食电子地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可视化,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普通公众提供了直观的信息支持。这种图示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还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电子地图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构建粮食电子地图的基础。这些技术能够从卫星图像中提取农田信息,并结合气候、土壤等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其次,大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海量数据得以高效整合与呈现,从而实现对粮食生产情况的精准描绘。此外,云计算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效率,确保了实时更新与动态展示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监测网络,并基于此开发出了一系列粮食电子地图服务。例如,“智慧农业云平台”就成功实现了对主要产粮区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生长状况的全程跟踪记录。据统计,自2015年起,该系统已累计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显著增强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尽管目前粮食电子地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难度大、精度有待提升等问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以及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加智能、便捷且准确的粮食电子地图将成为推动全球粮食安全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