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粉垄技术的水稻耕种收机械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和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粉垄技术进行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化耕种收作业的指导与管理。
Title:Rice Cultivation and Harvesting Mecha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Based on Powder Plough Tech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粉垄技术在水稻耕种收中的应用——以TNAASS 078-2023为例》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粉垄技术逐渐成为提升耕地质量和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TNAASS 078-2023《基于粉垄的水稻耕种收机械作业规程》,对粉垄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范。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耕作深度”的差异,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详细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粉垄耕作深度的规定较为宽泛,仅要求在25至30厘米之间。然而,新版标准对此作出了更精确的要求,规定耕作深度应控制在28±2厘米范围内。这一变化并非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基于大量试验数据得出的科学结论。研究表明,当耕作深度达到28厘米左右时,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犁底层,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同时避免因过深而导致的能量浪费和次生盐碱化风险。
那么,如何确保实际操作中耕作深度符合标准呢?首先,在设备选型上,需要选用具有精准调控功能的粉垄机具。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型号的粉垄机,其核心部件如开沟器、螺旋钻头等均经过优化设计,可实现对耕作深度的精确控制。其次,在田间作业前,应对土壤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土壤湿度、硬度等因素,并据此设定合适的作业参数。例如,在土壤偏硬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前进速度有助于提高耕作效果。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耕作深度的检测不应仅依赖仪器测量,还应结合目测与手感检查。例如,完成一次耕作后,取样观察耕层是否均匀、无明显硬块残留。若发现局部区域存在超深或欠深现象,则需及时调整设备设置直至达标为止。
综上所述,新版标准对耕作深度的具体化规定体现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严谨性和前瞻性。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范,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还能进一步推动粉垄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