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慢性病或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中针对痛经的操作规范,包括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中医方法进行痛经干预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及相关培训和质量控制。
Title: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CM Inter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or Sub-health Part 9: Dysmenorrhea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NXBX 018.9-2023《慢性病或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操作规范 第9部分:痛经》中,有一条重要的变化值得关注,即关于“艾灸疗法”的应用方法。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对艾灸疗法的具体操作细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特别是针对不同证型的痛经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灸方式。
例如,在旧版标准中提到可以使用艾灸治疗痛经,但并未具体说明是哪些穴位以及具体的施灸时间和频率。而在新版标准中,则明确指出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推荐使用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并且建议每次选取两个穴位进行温和灸,每个穴位灸15分钟,每周治疗三次,连续四周为一个疗程。这种细化使得临床医生在实际操作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疗效。
此外,新版标准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化原则的重要性,即在遵循上述基本方案的基础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及症状表现灵活调整穴位组合与治疗方案。比如对于伴有明显寒象(如手脚冰凉)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温阳散寒类药物配合艾灸使用;而对于肝郁气滞明显的患者,则可以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提前预防性治疗以缓解症状。
通过这些改进,新版标准不仅增强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为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表明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慢性病或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操作规范》系列标准正不断完善,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