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区划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种植的区域规划、品种选择及生产指导。
Title:Ecological Adaptability Zoning of Barley Variet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QHNX 034-2023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生态适应性区划》中“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体系”为例,分析其与旧版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应用方法。
在新标准中,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体系新增了“年均太阳辐射量”和“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率”两项关键指标。这两项指标相较于旧版标准,更强调光热资源与水分条件对青稞生长的影响。旧版标准主要依赖于气温、降水等传统气象因子,但忽视了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青稞产量形成的潜在制约作用。
以“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率”为例,该指标通过监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量化土壤供水能力。具体应用时,首先需布设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网,获取各生态区典型地块的土壤含水量数据。然后计算每月土壤含水量相对于上月的变化百分比,以此评估土壤供水的稳定性。当该值低于10%时,表明土壤供水不足,可能限制青稞生长发育;高于20%则表示土壤供水充足,有利于青稞高产稳产。
此外,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判生态适宜性。例如,在高寒牧区,若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率偏低且年均太阳辐射量偏高,则应优先选择耐旱型青稞品种,并采取保墒措施。而在河谷农区,若该指标适中且年均温度较高,则可引种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青稞品种。
通过优化生态适宜区划分指标体系,新标准为青稞品种布局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提升青藏高原青稞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