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重症感染性疾病电子病历中检验记录的数据集结构、数据元值域代码和数据元属性。本文件适用于重症感染性疾病电子病历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和交换。
Title: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set for Crit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Part 5: Laboratory Reco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解读TCHIA 45.5-2023《重症感染性疾病电子病历数据集 第5部分:检验记录》时,我们可以聚焦于“新增的微生物培养结果标准化字段”这一重要改动。相较于上一版标准,新版中对微生物培养结果的描述更加细化和规范化,这不仅提升了数据的一致性,也增强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可用性。
例如,在旧版标准中,微生物培养结果通常仅包含简单的阳性或阴性判定以及基本的菌种信息。而在新版中,增加了诸如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等关键指标的具体编码规则。这些新增内容要求医疗机构在采集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检测到的病原体类型,还需同步提供详细的药敏试验结果及其对应的数值范围。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当医生开具了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的微生物培养请求后,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按照新版标准填写报告单。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目标病原体,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语来描述该病原体。接着,对于每一种被鉴定出的病原体,必须同时记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状态——分为“敏感”、“中介”或“耐药”,并附上相应的MIC值。所有这些信息都应以标准化格式录入系统,确保不同医院间的数据能够互操作且具有可比性。
此外,为了保证数据质量,还建议建立完善的质控机制。比如定期审查生成的电子文档,检查是否遗漏任何必填项或者出现格式错误等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的规范要求。这样不仅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也为后续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