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触头用银粉中镍量的测定方法,采用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分光光度法。本文件适用于电触头用银粉中镍含量的定量分析。
Title: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Silver Powder Used in Electrical Contacts -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ckel Content by 2-(5-Bromo-2-Pyridylazo)-5-Diethylaminophenol
中国标准分类号:H41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4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JBT 6237.4-1992是中国机械工业部制定的一项国家标准,用于指导电触头材料中银粉的化学分析方法。这项标准特别关注通过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分光光度法测定电触头中镍的含量。这一方法不仅对电触头材料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特性来测定其浓度的方法。在本标准中,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作为显色剂,与镍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在特定波长下具有显著的吸光度,通过测量吸光度即可计算出镍的含量。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镍是电触头材料的重要成分之一,它能够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然而,过高的镍含量可能导致材料硬度增加,影响其机械性能。因此,精确测定镍的含量对于确保电触头材料的综合性能至关重要。
某电器制造企业采用JBT 6237.4-1992标准对其生产的电触头材料进行了批量检测。通过对多个批次样品的测试发现,镍含量均符合行业标准,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此外,通过优化检测流程,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约15%,同时降低了原材料浪费。
随着科技的进步,分光光度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发更加环保的显色剂、提高检测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拓展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这些努力将进一步推动电触头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