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罗非鱼中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处理、检测步骤、结果判定及检测报告。本文件适用于罗非鱼中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Title:Detection Method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and Streptococcus iniae in Tilapia by Dual Fluorescent PC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将围绕TGDSF 0003-2023《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新旧版本差异展开分析,重点探讨“样品处理”这一关键环节的变化及其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假设为TGDSF 0003-2018)中,对于样品处理的要求较为笼统,仅提及需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并未对具体操作细节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实验室可能会因为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相比之下,新版标准明确了样品处理的具体步骤:首先,需从待测罗非鱼体内取样,推荐部位包括鳃、脾脏及肾脏等富含病原体的组织;其次,在取样后应立即置于冰上保存并尽快送检,若无法即时检测,则需将样品保存于-70℃以下环境中直至实验开始;最后,在正式检测前还需通过特定缓冲液清洗样本以去除杂质,并采用研磨器将组织充分破碎至适宜大小以便后续DNA提取。
这种细化不仅提高了操作规范性,还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例如,在取样时强调选择特定部位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到目标病原体的存在概率;而低温保存则有助于维持病原体活性,保证检测灵敏度。此外,新增加的缓冲液清洗步骤可以有效降低背景噪音干扰,从而提高特异性识别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结合一个案例来说明其重要性。假设某水产养殖场怀疑养殖的罗非鱼感染了无乳链球菌或海豚链球菌,技术人员按照旧版标准采集了鳃部样本但未及时冷藏,导致样本腐败变质,最终即便检测出阳性结果也无法确认是否真正存在病原体感染。而在新版标准指导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不仅成功获取了高质量的DNA样本,还得到了准确可靠的检测报告,为养殖场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TGDSF 0003-2023相较于前一版本,在样品处理方面进行了显著优化,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加严谨可控。这对于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同时也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