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腕管综合征的针刀临床诊疗原则、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针刀技术进行腕管综合征诊治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eedle Knife Treatment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其针刀治疗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最新发布的TCACM 1439-2023《腕管综合征针刀临床诊疗指南》中,与之前版本相比,对针刀操作的具体深度有了更细化的规定。这一变化对于规范针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指南中的“针刀松解深度”为例,在旧版指南中仅笼统提到“根据患者情况确定”,而新版则明确规定:当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时,进针点位于掌横纹中央,针体垂直于皮肤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深度控制在15~20毫米之间。当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垂直时,进针点位于掌长肌腱桡侧缘,针体垂直于皮肤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垂直,深度控制在10~15毫米之间。
这一修订基于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明确了不同进针方向下的安全有效深度范围。例如,在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进针深度可以更好地松解正中神经周围的纤维组织,但若超过20毫米可能损伤深层血管神经束。而在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垂直时,过深的进针可能导致桡动脉损伤。
临床应用时,医生应首先确认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腕管区域解剖结构变异、局部肿胀程度等。操作前可通过超声引导定位正中神经位置,确保针刀准确到达目标区域。同时,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新版指南对针刀松解深度的量化规定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临床实践中仍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切勿机械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