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长期监管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评估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修复后土壤的安全利用与长期监管活动,为相关方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依据。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Long-term Supervision of Safe Utilization of Remediated Soil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QSES 06-2023《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长期监管技术指南》中,有一项重要的更新内容是关于污染物监测点位布设的要求。相比旧版标准,新版对监测点位的密度和深度提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例如,在原标准中,对于重金属污染场地,监测点位通常按照每公顷设置1-2个点的标准来布置。而在新版标准中,则要求根据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及浓度分布情况,合理增加监测点数量,并且特别强调了需要在不同深度层次上设置采样点,以全面掌握土壤剖面内的污染状况。
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近年来对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研究的深入理解。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地表层的数据难以准确评估长期风险,因为某些重金属可能会随着水分渗透逐渐向下迁移,形成潜在威胁。因此,新版指南提倡建立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包括表层(0-30cm)、浅层(30-60cm)以及深层(60cm以下)等多个层次。
应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应当由专业机构对目标场地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特性。然后结合历史数据和现场勘探结果,设计合理的监测方案。每个关键区域至少应设立三个不同深度的监测点,并定期采集样本进行分析测试。此外,还应注意与周边环境变化相联系,比如地下水位升降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污染物的实际分布状态。
通过这样的改进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修复后场地的安全利用监控,确保不会因疏忽而导致二次污染问题的发生。这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