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程序、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评价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and-based Marine Outfalls and Adjacent Sea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优先级:高
HYT 086-2005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全称《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该标准为评估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陆源入海排污口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影响水质、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等生态环境要素。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风险,保护海洋生态健康。
根据 HYT 086-2005 的规定,评价范围应包括排污口附近一定半径内的海域,通常以排污口为中心,半径为 5 至 10 公里。具体范围需结合实际排污量、海域条件和敏感目标(如红树林、珊瑚礁)等因素综合确定。
主要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遵循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通常在排污口上游、下游及周边海域设置对照点、控制点和重点监测点。具体点位数量和位置需根据海域面积、排污量及生态敏感性确定。
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排污口的优化布局、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的调整。例如,当评价结果显示污染物超标时,需采取削减排放量或改进处理技术等措施。
该标准适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各类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生态环境评价。但对于特殊类型(如核废料排放),需结合其他专项标准进行补充评估。
“邻近海域”是指排污口附近受污染物扩散直接影响的区域,通常以排污口为中心,半径不超过 10 公里。这一范围内的海域生态特征和功能可能受到显著影响。
常见误区包括:
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历史数据对比以及现场复测等方式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建议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审核,确保评价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