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样品采集与处理、分析步骤及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in Fixed Source Exhaust - Non-Dispersive Infrared Absorption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HJT 44-1999 是中国的一项环境监测标准,用于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二氧化碳(CO)浓度。以下是与该标准相关的常见问题及其详细解答。
该标准主要用于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碳(CO)的测定。它适用于工业排放源中二氧化碳的监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通过利用二氧化碳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来测量其浓度。具体来说,仪器会发射红外光并通过待测气体,根据气体吸收红外光的程度计算出二氧化碳的浓度。
为了准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需要以下主要设备:
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系统。
在使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法进行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校准仪器是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着时间推移,仪器可能会因老化或外部因素(如温度变化)导致性能下降。校准可以纠正这些偏差,使测量值符合实际浓度。
该标准适用于大多数固定污染源,但不适用于含有大量水分或其他强吸收气体(如甲烷)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测量。
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验证:
如果以上条件均满足,则可认为测量结果较为可靠。
该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但不适用于以下情况:
对于上述情况,需选择其他适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当测量值超出标准限值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同时,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后续排放达标。
目前,HJT 44-1999 仍然是有效的国家标准。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未来可能会有新的版本发布或替代方法出现。建议关注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