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中信息传输、交换的方式、内容和协议。本文件适用于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ic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ources (Trial)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HJT 352-2007《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和交换过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规范为各级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以实现环境信息的有效共享和管理。
该规范的核心在于定义了数据传输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细节,包括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编码规则等。这些技术要求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还保障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例如,在工业排放监控中,企业需要将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而这些数据必须符合HJT 352-2007的标准,才能被正确解析和存储。
在HJT 352-2007中,通信协议是确保数据传输稳定的关键因素。规范推荐采用TCP/IP协议作为基础通信方式,同时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模式,如轮询、主动上报等。这种灵活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传输方案,从而降低网络负载并提高响应速度。
以某大型化工厂为例,该企业在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后,通过遵循HJT 352-2007标准,成功实现了与地方环保局的信息对接。该工厂每天产生的废水和废气数据均按照规范要求打包传输,环保部门能够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用于评估企业的排污状况。
据统计,自实施该标准以来,该化工厂的监控数据传输成功率提升了约15%,数据延迟时间减少了近30%。这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HJT 352-2007《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明确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具体要求,该规范有效解决了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促进了环境信息的高效流通。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规范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