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心肌梗死电子病历数据集中门(急)诊病历的数据元素选择和填写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中心肌梗死患者门(急)诊电子病历的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及交换。
Title: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set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 Part 2: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Reco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0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心肌梗死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TCHIA 53.2-2024)第二部分涉及门(急)诊病历的数据要求。为了深入理解这一标准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聚焦于“急性胸痛发作时间”这一条目的变化,这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关键信息之一。
在旧版标准中,“急性胸痛发作时间”仅要求记录到小时级别的时间点,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精确,尤其是在需要区分不同治疗方案时。新版标准对此进行了改进,要求记录到分钟级别,并且鼓励使用24小时制格式,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当患者因急性胸痛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开始的具体时刻。假设一名患者在上午9点30分出现胸痛症状,那么按照新标准,应该完整记录为“09:30”。这种精确记录有助于后续医疗团队快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此外,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参与记录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强调遵循新的数据采集规范的重要性。同时,医院信息系统也需同步更新,以便支持更细粒度的时间记录功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心肌梗死电子病历数据集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决策和科学研究。
总之,“急性胸痛发作时间”的精确化是TCHIA 53.2-2024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不仅反映了医学实践的进步,也为未来精准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疗机构应当重视这一变化,并积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