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质相关术语和定义的第五部分。本文件适用于水质管理、监测、研究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使用。
Title:Water quality - Vocabulary - Part 5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HJ 596.5-2010是中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中关于水质词汇的一部分,主要定义了与水质相关的专业术语。以下是该标准中常见的核心问题及其解答。
HJ 596.5-2010是《水质 词汇》的第五部分,它详细列出了与水质监测、分析和管理相关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名称、检测方法、水质参数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是的,HJ 596.5-2010中的术语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尽管不同水体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该标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术语框架,便于跨领域交流。
“水质参数”是指用于描述水体质量的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指标。例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都是常见的水质参数。它们通过实验室检测或现场测量获得,用于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健康状况。
HJ 596.5-2010是中国国家标准,其术语定义主要针对中国的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需求。而国际上常用的水质标准如ISO或美国EPA的标准,则可能更侧重于全球适用性。因此,在某些情况下,HJ 596.5-2010的术语可能会与中国以外的定义略有差异。
“污染物”是指进入水体后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是天然存在的,也可以是人为排放的,例如重金属、有机物、悬浮颗粒物等。HJ 596.5-2010对污染物进行了分类和定义,以便于识别和监测。
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中的定义使用术语,避免因表述不一致而导致误解。例如,在报告水质监测结果时,应明确使用标准中的术语,而不是自行创造或简化表达。
是的,HJ 596.5-201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会根据技术进步和环境管理需求的变化进行修订。因此,使用者应关注最新版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如果遇到未定义的新术语,建议查阅其他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如ISO或IEC的相关文件。同时,也可以参考学术文献或咨询专家以获取权威解释。
虽然HJ 596.5-2010主要是为专业人士设计的,但其中的基础术语也可以帮助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水质相关概念。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了解一些基本术语有助于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HJ 596.5-2010本身并未附带专门的培训材料,但可以通过参加环保部门或相关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来加深对该标准的理解。此外,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也会开设与水质相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