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相关组织。
Title:Internet-based Medical Treatment Service Process Standard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在TCHIA 35-2023《互联网诊疗服务流程标准》中,有一项关于“患者身份验证”的条文改动值得特别关注。这一改动从技术要求到实际操作都有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旧版标准中,患者身份验证主要依赖于静态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进行匹配确认。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信息可能被泄露或伪造,从而导致非法用户冒充合法患者获取医疗服务。因此,在新版标准中,增加了动态验证机制的要求,比如通过生物特征识别(如面部识别、指纹识别)或者一次性密码(OTP)来增强验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具体来说,新版标准提出了一种多因素认证(MFA)的方法,即结合至少两种不同的验证手段来进行身份确认。例如,在线挂号时除了输入手机号接收验证码外,还需要完成人脸扫描比对数据库中的照片。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验证的成功率,还有效降低了欺诈行为的发生几率。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实施这样的新标准意味着需要升级现有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确保能够支持最新的身份验证功能。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培训,让他们了解并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来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此外,为了保障用户体验,医疗机构还需注意简化流程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可以通过开发更加友好的界面设计以及提供详细的指引说明来帮助初次使用的患者顺利完成身份验证。
总之,《互联网诊疗服务流程标准》中关于患者身份验证部分的修改反映了当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及安全性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我们相信未来的互联网诊疗将变得更加便捷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