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黄鱼内湾型产卵场适宜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大黄鱼内湾型产卵场的适宜性评价及相关研究。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Inland Bay Spawning Grounds for Large Yellow Croa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聚焦于《TFSF 001-2023大黄鱼内湾型产卵场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中新旧版本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差异,并以“水文动力条件”这一关键条文为例进行深度解析。
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水文动力条件的评估更加细化。旧版仅笼统要求考察流速、流向等基本要素,而新版则进一步区分了高潮期与低潮期的流速变化范围,新增了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下的混合层厚度参数。这种调整源于近年来对大黄鱼繁殖习性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产卵行为与特定的水流环境密切相关。
具体应用时,首先需收集目标区域连续至少一个完整潮周期的实测流速数据,利用软件生成流场分布图。其次根据公式计算混合层厚度,公式为H = K * (Q / A)^n,其中H代表混合层厚度,Q为入海径流量,A为河口断面面积,K和n为经验系数,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将各指标值代入评价模型,得出该区域内水文动力条件的综合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关注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选择。由于大黄鱼的产卵活动通常发生在特定季节,因此应在相应时段内完成监测工作,确保采集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产卵期的真实情况。此外,还应定期复核模型参数,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