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常减压塔底阻垢剂的质量分级评价规则,包括产品性能、测试方法及分级指标。本文件适用于石油炼化领域中常减压塔底阻垢剂的质量评估与管理。
Title:Quality Grading Evaluation Rules for Bottom Scale Inhibitor of Atmospheric and Vacuum Distillation Colum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工业品质量分级评价规则 常减压塔底阻垢剂》(TCAS ES10030219001-2022)为例,重点探讨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阻垢性能测试方法”的差异,并详细解读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要点。
阻垢性能测试方法的新旧差异分析
# 1. 测试条件的变化
旧版标准中,阻垢性能测试主要基于静态模拟实验,设定的温度为85℃,测试时间为48小时。这种条件下,虽然能够初步评估阻垢剂的效果,但未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业生产环境中的复杂工况。
新版标准对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将温度提升至95℃,并延长测试时间至72小时。这一调整更贴近常减压装置的实际运行条件,尤其是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结垢情况。通过提高温度和延长测试时间,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阻垢剂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 2. 测试指标的细化
旧版标准仅关注阻垢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新版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腐蚀率、沉积物量等多重评价指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得阻垢剂的质量评估更加全面和科学。
具体而言,在新版标准中,阻垢率仍为核心指标,要求不低于90%;同时新增了腐蚀率不超过0.05 mm/a的标准,确保阻垢剂不会对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此外,沉积物量的控制也从侧面反映了阻垢剂的实际效果,避免因沉积物过多导致系统堵塞。
# 应用方法详解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严格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执行阻垢性能测试。以下是关键步骤:
1. 准备阶段
确保测试设备清洁无杂质,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模拟溶液,并按照规定的浓度配比加入阻垢剂。
2. 测试过程
将配制好的溶液置于95℃恒温环境中,保持搅拌状态,持续72小时。期间需定期记录数据,包括溶液的外观变化、温度波动等。
3. 结果分析
测试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计算阻垢率、腐蚀率及沉积物量。如果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则该批次阻垢剂合格;否则需调整配方或工艺参数后重新测试。
通过上述改进与应用方法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新版标准不仅提升了评价的严谨性,也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