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既有建筑改造为防疫应急医疗场所时的防火技术要求,包括建筑设计、消防设施配置、疏散通道设计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既有建筑在疫情期间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改造为医疗用途时的防火设计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tandard for Fire Preven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to Epidemic Prevention Emergency Medical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既有建筑改造为防疫应急医疗场所的需求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新版标准《TYJXB 0002-2023 既有建筑改造防疫应急医疗场所防火技术标准》于今年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处修订,其中“安全疏散距离”这一条款的变化尤为值得关注。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既有建筑改造为防疫应急医疗场所的安全疏散距离要求较为笼统,仅提出“应满足消防规范”的原则性规定。而在新版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具体数值:即每间病房的疏散距离不得超过15米,并且至少有一条疏散通道宽度不低于1.5米。此外还特别强调,在特殊情况下(如病房内设有隔离区),还需增设额外的疏散出口。
那么如何正确应用这条新规定呢?首先需要对拟改造建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原有的平面布局、结构特点以及现有消防设施状况等信息。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在确保符合上述疏散距离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空间利用效率。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家具摆放位置或者设置临时隔断等方式来扩大有效疏散路径长度;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因堆放杂物等原因影响人员快速撤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遇到确实难以达到上述疏散距离标准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采用其他补救措施,比如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加强通风换气能力以降低火灾风险等级。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反强制性的安全底线要求。
总之,《TYJXB 0002-2023》通过细化和完善相关技术指标为既有建筑向防疫应急医疗场所转型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框架。而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新规定则是保障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