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铝电解破损槽的识别方法、修理技术要求和维护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铝电解生产过程中对破损槽的诊断、修复及后续维护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Damaged Aluminum Electrolysis Cells
中国标准分类号:E32
国际标准分类号:77.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铝电解破损槽的识别、修理和维护是保证生产安全与效率的重要环节。在TQGCML 1006-2023标准中,关于“破损槽体裂缝深度测量及判定标准”这一条款有显著更新。新标准将裂缝深度的判定从原来的固定数值改为基于槽壳厚度的比例值,具体为“当裂缝深度超过槽壳厚度的15%时即视为严重缺陷”。这种变化更科学地反映了实际工况下的风险水平。
以某电解铝厂为例,其槽壳厚度为80毫米,按照旧标准,裂缝深度达到12毫米以上才被认定为严重缺陷;而依据新标准,只要裂缝深度超过12毫米(即80×15%)就被归类为严重缺陷。该厂通过引入超声波测厚仪对所有运行中的电解槽进行全面检测,发现多处裂缝深度介于10至13毫米之间。根据新标准,这些部位需要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包括清理表面氧化物后使用专用焊料进行补焊,并在后续生产周期内定期监测其发展情况。
此外,在修理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几点:一是确保焊接环境干燥无水汽;二是选用匹配材质的焊条并严格控制焊接参数;三是完工后进行渗透探伤检查以确认修复质量。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不仅有效降低了突发事故的风险,也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