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标志包装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的设计、制造和验收。
Title: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Machine Reamers with Rear Guide and Cutting Edge Inclination Angle
中国标准分类号:J12
国际标准分类号:25.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HB 3537-1985 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标准,用于规范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关于此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HB 3537-1985 主要规定了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的技术条件,包括铰刀的几何参数(如直径、长度、刃倾角等)、材料要求、热处理工艺、表面粗糙度、精度等级以及检验方法等。该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中需要高精度孔加工的场合。
“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是指在铰刀的切削部分后方增加了一段引导部分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提高铰刀的刚性和稳定性,减少振动,从而提升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后引导部分通常比切削部分直径略小。
刃倾角是铰刀的一个重要几何参数,它决定了切削力的方向。合理的刃倾角可以改善切屑排出效果,减少切削阻力,提高铰刀的使用寿命。根据 HB 3537-1985 的规定,不同用途的铰刀应采用不同的刃倾角范围。
根据标准要求,铰刀材料的选择需满足硬度、耐磨性和抗冲击性的综合要求。常用的材料包括高速钢(HSS)和硬质合金(WC)。具体选择取决于加工材料的硬度和加工环境的要求。例如,对于高强度材料的加工,硬质合金铰刀更为合适。
HB 3537-1985 对铰刀的表面粗糙度有明确要求,通常为 Ra ≤ 0.8 μm。这是因为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铰刀的耐磨性、抗腐蚀性和加工精度。达到这一要求通常需要通过精密磨削或抛光工艺实现。
根据标准,铰刀的精度等级分为 A 级、B 级和 C 级,其中 A 级精度最高,C 级精度最低。精度等级的选择取决于加工工件的公差要求。例如,A 级铰刀适用于高精度孔加工,而 C 级铰刀则适用于一般精度要求的场合。
判断铰刀是否符合标准,需要依据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硬度测试和切削性能测试等。通常需要借助专业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三坐标测量仪、显微硬度计等。
HB 3537-1985 主要适用于带后引导的刃倾角机用铰刀,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铰刀(如无后引导的铰刀或手动铰刀)。因此,在选择铰刀时,需根据具体的加工需求确认其适用性。
截至最新信息,HB 3537-1985 仍然是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有新的版本或替代标准出现。建议关注相关标准化机构的公告,以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