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丹参组培快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识。本文件适用于丹参组培快繁的生产和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apid Propag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y Tissue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SAASS 113-2023与TSAASS 113-2018中“外植体选择”条款的对比分析》
在TSAASS 113-2023《丹参组培快繁技术规程》中,“外植体选择”这一条款相较于2018版有较大调整。新旧版本在外植体选择的具体要求、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
旧版标准规定,外植体应选用当年生嫩枝,长度约5厘米,并强调需无病虫害侵染。然而,这一描述较为笼统,未充分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环境因素和可能存在的偏差。
新版标准则对外植体的选择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外植体应选取生长健壮的丹参植株顶端新生腋芽,长度控制在3至6厘米之间。同时新增了对光照条件和温度环境的考量,指出应在自然光下采集,避免强光直射,采集时间以清晨为宜。此外,新版标准还增加了对采集工具消毒的具体措施,要求使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无菌水冲洗两次方可使用。
这种变化源于近年来组培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新的选择标准能够更有效地保证外植体的质量,提高成活率和繁殖效率。例如,通过限定腋芽位置,可以确保获取的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裂能力;而对采集时间和工具的严格要求,则能有效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实际应用中,技术人员需严格按照新版标准执行。在采集过程中,应首先确认植株健康状况,选择无机械损伤且未受病虫害影响的植株。采集时要佩戴一次性手套,使用已消毒的专用剪刀,在清晨光线柔和时操作。采集完成后立即放入无菌容器内,尽快转入实验室处理,以降低外界环境对材料的影响。
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丹参组培快繁的成功率,还为其他药用植物的组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