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文件适用于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而引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Title: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aused by Irritant Chemic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ZT 237-2011 是中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的一项重要规范,专门用于指导和规范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断工作。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为职业健康监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对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而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这类化学物通常存在于工业生产环境中,如二氧化硫、氯气、氨气等。长期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中,会引发呼吸道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肺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GBZT 237-2011 标准从多个方面对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先,它强调了职业接触史的重要性。例如,工人是否长期在化工厂、造纸厂或污水处理厂等高风险环境中工作,以及接触的具体化学物质种类和浓度。其次,该标准要求结合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此外,肺功能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例,可以客观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某化工厂的一名工人,长期从事硫酸生产工作。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他经常接触到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几年后,他开始出现持续咳嗽、胸闷等症状,并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呼吸困难。经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肺功能指标显著下降,FEV1/FVC 比例低于正常值。结合职业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这一案例表明,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的危害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对健康的危害,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员工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