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文件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Title:Diagnostic Criteria for Occupational Acute Tetraethyl Lead Poison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Z 36-2002是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之一,专门用于指导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与处理。这一标准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旨在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
四乙基铅是一种有机铅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燃料添加剂等领域。然而,由于其高毒性,接触这种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GBZ 36-2002从多个方面对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进行了规范。首先,它明确了诊断的主要依据,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伴随血铅水平显著升高。
诊断流程通常分为初步筛查、确诊和分级三个阶段。在初步筛查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接触史进行初步判断;随后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诊断,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以某化工厂为例,一名工人因长期暴露于含有四乙基铅的工作环境中,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过详细的接触史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最终被确诊为急性四乙基铅中毒,并按照GBZ 36-2002标准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除了诊断标准外,GBZ 36-2002还强调了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改善通风条件、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以减少劳动者接触四乙基铅的风险。
总之,GBZ 36-2002为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