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纺织品医用纺粘法非织造布(抗菌抗病毒型)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纺粘法生产的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医用非织造布。
Title:Textiles - Spunbond Nonwoven for Medical Use -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Type
中国标准分类号:W51
国际标准分类号:59.08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SBM 0037-2023《纺织品 医用纺粘法非织造布 抗菌抗病毒型》标准解析——抗菌性能检测要求变化分析
在TCSBM 0037-2023标准中,抗菌性能检测要求的变化是与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重点内容。本文将聚焦于这一变化,探讨其具体调整及应用方法。
# 老版标准与新版标准抗菌性能检测要求对比
1. 测试方法的选择
- 在旧版标准中,抗菌性能主要依据的是GB/T 20944.1-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进行评估。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直观反映材料的抗菌效果,但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 新版标准则增加了GB/T 20944.3-2021《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振荡烧瓶法》作为推荐方法之一。此方法不仅简化了实验流程,还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
2. 抗菌率计算公式更新
- 原来的计算公式为:\\[抗菌率(%) = \\frac{(A-B)}{A} \\times 100\\] 其中A代表对照样品细菌数量,B代表处理后样品细菌数量。
- 新标准引入了更精确的计算方式,并强调需考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修正系数K,即\\[抗菌率(%) = \\frac{(A-B)}{(A+B) \\times K} \\times 100\\] 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应用方法详解
为了确保按照新版标准正确执行抗菌性能检测,企业应采取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产品特性,优先选用GB/T 20944.3-2021作为主要检测手段。该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抗菌剂,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2. 准备实验材料与设备
包括但不限于无菌培养皿、振荡器、恒温培养箱等必备器材。同时准备好所需浓度的标准菌液(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对照组试样。
3.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进行振荡烧瓶法实验时,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取样并记录数据。此外,在计算抗菌率时也必须注意应用正确的修正系数K值,避免因人为误差导致最终结论失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TCSBM 0037-2023对于抗菌性能检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表现,更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希望相关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新规定,共同推动我国医用纺粘法非织造布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