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痕量气体排放天空地一体化超光谱遥感溯源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及溯源分析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利用超光谱遥感技术对大气痕量气体排放源进行监测和溯源的科研机构、企业和管理部门。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race Gas Emission Source Tracing Using Sky-Air-Ground Integrate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X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AHEPI 0001-2023 痕量气体排放天空地一体化超光谱遥感溯源技术指南》中“溯源精度评估方法”的新旧版本差异为切入点,对这一关键条文的变化及其应用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溯源精度评估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模拟数据和单一传感器的校准结果。然而,在新版标准中,这一方法被全面升级,引入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和动态误差分析模型。具体来说,新版标准要求在进行溯源精度评估时,不仅要考虑地面监测站的数据,还需要结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获取的实时数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融合框架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
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某化工园区发生疑似甲烷泄漏事件时,首先需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锁定潜在污染区域,并同步启动无人机携带超光谱成像仪对该区域进行详细扫描。同时,地面监测站点将采集空气样本并送至实验室分析。随后,技术人员需将上述三种来源的数据输入到指定的动态误差分析模型中,该模型会自动计算出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偏差值,并据此调整最终的溯源定位结果。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定位精度,还能够有效避免因单一数据源存在局限性而导致的误判情况。
此外,新版标准特别强调了溯源过程中的透明度要求,即所有参与方都必须记录下各自的原始数据及处理流程,并将其上传至公共数据库供第三方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公众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信任度,同时也便于后续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改进工作。总之,《TAHEPI 0001-2023》通过对溯源精度评估方法的重大革新,为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痕量气体排放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