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激光点云测量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公路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的智能测量及相关技术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lligent Surveying of Highway Subgrade and Pavement Construction using Laser Point Cloud
中国标准分类号:P45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JSJTQX 37-2023《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智能测量技术规程》中,激光点云测量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与旧版相比,新版规程对激光点云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要求有了更细致的规定。本文将围绕“激光点云测量数据采集频率”这一关键变化展开深入分析。
在原标准中,对于激光点云测量的数据采集频率并未作出明确限制,仅提出了大致的要求。而在新版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在不同施工阶段应采用的数据采集频率:当用于路基填筑时,建议每10米间距采集一次点云数据;当应用于沥青路面摊铺监测时,则需提高到每5米间距进行一次数据采集。这样的调整旨在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及时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施工过程。
具体操作上,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设备布设和扫描任务。例如,在进行路基填筑作业时,可以预先设定好测量站点的位置,并利用高精度全站仪确定各站点间的相对关系,然后使用车载激光扫描系统按照规定的间距逐段采集数据。而对于沥青路面摊铺来说,由于其施工速度快、连续性强的特点,推荐采用移动式激光扫描装置配合GPS定位系统,以实现动态跟踪记录。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采集到的原始点云数据往往包含大量冗余信息,因此需要通过专业软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配准融合等步骤,最终生成可供分析使用的高质量三维模型。这一步骤不仅有助于提升后续工作的效率,还能有效减少因数据质量问题带来的误差风险。
综上所述,《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智能测量技术规程》(TJSJTQX 37-2023)通过对激光点云测量数据采集频率的新规,进一步提升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各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充分发挥激光点云测量的优势,推动公路建设向智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