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霾监测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数据要求、质量控制和成果表达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霾监测与评估工作,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Haze
中国标准分类号:Z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现象,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为了规范霾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中国制定了《GBT 42190-2022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为霾的科学监测提供了重要指导。
该标准主要涵盖了霾的定义、监测原理、技术流程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颗粒物(如PM2.5和PM10)导致能见度下降的现象。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霾的区域分布、浓度变化及传输路径的动态监测,从而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卫星遥感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成本低等优势,在霾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卫星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间接反映霾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例如,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VIIRS(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等卫星传感器能够捕捉到霾的分布特征,帮助科研人员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
以2021年北京地区霾污染事件为例,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霾污染期间北京市的AOD值显著升高,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0。结合地面监测数据,科研人员发现,此次霾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周边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卫星遥感技术在霾污染溯源和预警中的价值。
此外,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例如限制高污染企业生产、优化交通管理等,从而有效缓解霾污染问题。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我国重点城市的霾污染天数逐年减少,这与卫星遥感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治理密不可分。
总之,《GBT 42190-2022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为霾的科学监测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框架,推动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遥感监测将在霾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