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适用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及管理等领域。
Title:Public Security - Biometric Recognition - Vocabulary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公共安全需求的提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逐渐成为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工具。《GBT 41786-2022 公共安全 生物特征识别 术语》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术语定义提供了统一规范,推动了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等)或行为特征(如步态、签名等)来验证身份的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准确性和安全性,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金融、交通、安防等多个领域。而《GBT 41786-2022》的出台,不仅明确了生物特征识别的基本概念,还细化了相关术语,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根据标准内容,生物特征识别术语主要分为几大类,包括基础术语、技术术语和应用术语。例如,“生物特征”、“模板”、“匹配率”等属于基础术语;“活体检测”、“特征提取”等则属于技术术语;而“人脸识别系统”、“指纹支付”等则是典型的应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规范化定义有助于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同时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近年来,该技术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人脸识别系统被用于旅客登机口的身份核验,显著提高了通行效率并降低了人工错误率。据统计,该系统的误识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远低于传统人工核验的误差水平。
此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已将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作为用户身份验证的主要手段。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中国通过生物特征识别完成的移动支付交易额就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
总之,《GBT 41786-2022》的发布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明确术语定义,该标准不仅提升了行业的规范化程度,也为未来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