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处理秸秆作为饲料原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预处理后用于饲料生产的原料。
Title:Feed raw material - Pre-treated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2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饲料原料标准体系中,THEBQIA 354-2025《饲料原料 预处理秸秆》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规范,对预处理秸秆的生产、检测与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以新老版本标准中“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变化为切入点,深入解析该条文的调整背景、技术要点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旧版标准(如THEBQIA 354-2018)在纤维素含量的测定上,主要采用传统的酸水解法,即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分步处理,将样品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可溶性糖类,再通过比色法或滴定法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虽然操作成熟,但存在耗时长、试剂消耗大、对环境影响较重等问题。
而新版标准THEBQIA 354-2025在纤维素含量测定方面进行了优化,引入了更环保、高效的酶解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纤维素酶制剂,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随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糖含量,从而间接计算出纤维素的含量。
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也降低了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同时,酶解法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需确保样品均匀性、避免微生物污染等,这对实验室的操作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根据自身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对于具备酶解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建议优先采用新版标准中的酶解法;而对于条件有限的企业,则可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继续沿用酸水解法,但需注意定期校准仪器并加强操作培训。
此外,新版标准还强调了纤维素含量与饲料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纤维素含量过高可能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过低则可能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因此,企业在使用预处理秸秆作为饲料原料时,应结合具体饲喂对象和饲养目标,合理控制纤维素水平。
总之,THEBQIA 354-2025对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的更新,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考量。企业应积极适应新规,提升检测水平,以保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