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茎褐腐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检疫抽样、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大豆茎褐腐病菌的检疫检测与鉴定。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Rhizoctonia solani on Soybe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大豆茎褐腐病菌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病原体。为了有效防控这种病害,中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35338-2017 大豆茎褐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以下简称“标准”),为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大豆茎褐腐病菌的检疫程序和鉴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步骤。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农业部门及时发现病原体,还能有效防止病害传播,保护大豆产业的安全发展。
大豆茎褐腐病菌主要侵染大豆植株的茎部,导致植株枯萎甚至死亡。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某些地区,该病害的发生率可高达30%,严重制约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因此,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某省农业部门曾利用该标准成功识别并控制了一次大规模的茎褐腐病爆发。通过快速检测和隔离受感染区域,避免了病害向周边地区的扩散,有效保护了当地大豆产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的跨境传播风险日益增加。因此,完善检疫鉴定体系,推广标准化操作方法,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关键措施。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检测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病害预警和防控。
总之,《GBT 35338-2017 大豆茎褐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