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2-羟乙基为原料制得的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主要用作高分子材料添加剂等用途。
Title:Polymer Additive - Tris(2-hydroxyethyl) Isocyanur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G51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深度解读:TCSTM 00863-2023中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检测方法的变化
在高分子添加剂领域,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作为一种重要的改性剂,其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新版标准TCSTM 00863-2023对这一产品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其中关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的变化尤为显著。
# 老版与新版标准的主要差异
在旧版标准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化学滴定法来测定该物质的纯度。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灵敏度较低、易受干扰等问题。而新版标准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还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
# 应用方法详解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1. 样品制备:取一定量的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确保溶液浓度适中以便于后续分析。
2. 仪器准备:使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通常选用反相C18柱,并以甲醇-水为流动相。
3. 条件设置:设定流速为1.0 mL/min,进样体积为20 μL,柱温保持在30℃左右。根据目标物的保留时间调整检测波长至220 nm。
4. 数据采集与处理:将样品注入色谱系统后记录色谱图,通过外标法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同时,还需检查色谱峰形是否对称,确认无杂质干扰。
5. 结果计算:依据色谱峰面积与标准曲线的关系计算出样品中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的实际含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 实施要点解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样品溶液需充分摇匀并过滤以去除不溶性颗粒;
- 流动相需提前脱气处理,避免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 定期校准仪器,保证检测精度。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可以更精确地评估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酯的质量特性,为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这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改进,标志着我国在高分子添加剂检测领域的技术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