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矿物源黄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样品处理、试剂要求、实验步骤及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以矿物为来源的黄腐酸类产品中黄腐酸含量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mineral-derived humic acid cont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34765-2017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标准,旨在规范矿物源黄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矿物源黄腐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质,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和土壤改良等领域。其含量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矿物源黄腐酸主要来源于煤、泥炭等矿物质,经过特定的化学或生物处理后提取得到。这种物质因其富含活性基团,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而备受关注。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定其含量成为研究的重点。
根据GBT 34765-2017的规定,测定矿物源黄腐酸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为了提高测定效率,还可以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一步优化测定流程。
矿物源黄腐酸的测定不仅是一项基础科研工作,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某大型化肥生产企业中,技术人员通过GBT 34765-2017的标准方法对一批矿物源黄腐酸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测。结果显示,这批产品的黄腐酸含量为8.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某农业合作社利用矿物源黄腐酸改良盐碱地。通过定期监测土壤中的黄腐酸含量,他们发现,经过一年的施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升了约15%,作物产量也显著增加。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矿物源黄腐酸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GBT 34765-2017标准为矿物源黄腐酸含量的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