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胼胝拟毛刺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检疫抽样、分离方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进出境植物及其产品的胼胝拟毛刺线虫检疫鉴定,也适用于国内植物检疫。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phelenchoides besseyi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33126-2016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胼胝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allius)检疫鉴定方法的标准。这项标准为农业和植物保护领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旨在有效防止该线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胼胝拟毛刺线虫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这种线虫通过吸取植物根部汁液,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引发病害传播。因此,准确的检疫和鉴定方法对于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GBT 33126-2016 标准详细规定了胼胝拟毛刺线虫的采集、处理、显微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这些步骤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某地区在小麦种植区发现疑似胼胝拟毛刺线虫的活动迹象。当地植保部门依据 GBT 33126-2016 标准进行了系统检测。经过样品采集、处理和显微镜观察,初步确认存在该线虫。随后,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在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该地区的小麦产量显著提升,证明了标准的有效性。此外,这一案例还展示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植物病虫害的跨境传播风险增加。因此,加强类似 GBT 33126-2016 这样的标准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优化线虫检测流程,提高效率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