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树叶锈病菌(Uredo populi (DC.) Corda)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样品采集、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进出境检验检疫、国内植物检疫及科研工作中对杨树叶锈病菌的鉴定。
Title:Quarantin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Uredo populi on Poplar Leav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杨树叶锈病是由杨树叶锈病菌(Melampsora magnusiana)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杨树生长的植物病害。这种病害不仅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威胁。为了有效防控这一病害,中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33124-2016 杨树叶锈病菌检疫鉴定方法》。这一标准为杨树叶锈病菌的检测、鉴定和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GBT 33124-2016 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杨树叶锈病菌主要侵害杨树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斑点,进而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某些地区,由于未及时采取措施,杨树叶锈病菌导致的减产率可高达30%以上。
为了有效防控病害,除了严格执行GBT 33124-2016标准外,还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例如,定期修剪病叶、合理施肥以增强树体抗性,以及使用生物农药进行喷洒。
在某北方林场,由于忽视了杨树叶锈病菌的早期检测,导致大面积杨树林受到感染。在引入GBT 33124-2016标准后,林场加强了检疫工作,通过显微镜检查和病原菌分离,成功识别并控制了病害的进一步扩散。经过一年的努力,该林场的杨树生长状况明显改善,病害发生率下降至5%以下。
综上所述,GBT 33124-2016标准为杨树叶锈病菌的检疫和鉴定提供了科学指导,其实施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