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含氰废水的处理和处置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的处理与处置。
Title:Specification for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Cyan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含氰废水是一种具有高度毒性和污染性的工业废水,其处理和处置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规范含氰废水的处理流程,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32123-2015 含氰废水处理处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标准对含氰废水的来源、危害以及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性规定,为相关行业的废水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含氰废水主要来源于电镀、冶金、化工等行业,其中氰化物的高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氰化物不仅能够抑制生物酶的活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导致长期的生态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因含氰废水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含氰废水的处理迫在眉睫。
《规范》从废水处理的技术路线到排放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在处理技术方面,推荐采用化学氧化法、电解法和生物法等主流技术。例如,化学氧化法利用次氯酸钠或臭氧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氰酸盐,从而降低其毒性;电解法则通过电流作用分解氰化物分子。
以某钢铁厂为例,该企业曾面临含氰废水处理难题。在引入《规范》推荐的化学氧化法后,通过精确控制药剂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废水中的氰化物浓度从最初的50mg/L降至0.5mg/L以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废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监测的重要性。定期检测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确保处理设备正常运行,是实现达标排放的关键。
《GBT 32123-2015 含氰废水处理处置规范》为含氰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不断完善的标准化进程。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推动相关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