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参考和应用。
Title:TCACM 1416-2022 Shoulder Periarthritis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TCACM 1416-2022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本文将聚焦于该指南中关于“辨证分型”的部分,与旧版指南对比,详细解读其变化及其临床应用。
在旧版指南中,肩关节周围炎的辨证分型较为简单,主要分为风寒湿阻型、气血亏虚型和瘀血阻滞型三种类型。然而,在新版指南中,增加了痰瘀互结型这一新的分型。这种调整基于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以及临床实践中的观察,更全面地涵盖了肩关节周围炎可能涉及的病理机制。
新增的痰瘀互结型强调了痰浊与瘀血相互作用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患者肩部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局部肿胀且触之有硬结感,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等症状。针对此类型的治疗原则应以化痰祛瘀为主,辅以活血通络。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仔细辨别患者的症状特点,准确判断是否属于痰瘀互结型。例如,对于那些长期患病、病情反复发作且伴有明显局部肿块感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此分型进行治疗。常用的方剂如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其中二陈汤用于化痰,桃红四物汤则侧重于活血化瘀。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可以选择肩髃、肩髎、阿是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配合艾灸来增强疗效。推拿按摩也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额外损伤。
总之,《TCACM 1416-2022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通过引入痰瘀互结型这一新的辨证分型,使中医治疗更加精细化,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医生在实践中应当灵活运用指南内容,并结合自身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