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后长期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指标、监测频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后的长期环境监测工作,为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Long-ter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fter Risk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EPI 59-2023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后长期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较于旧版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本文将聚焦于“地下水监测井布设”这一关键环节的新老版本差异,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深度解析。
在旧版标准中,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主要依据地块面积大小来确定数量,缺乏对具体地质条件及污染物特性的考量。而新版标准则明确提出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如土壤类型、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污染物迁移路径等因素综合考虑监测井的位置和数量。例如,对于存在裂隙发育强烈区域,需增加监测井密度以确保能准确捕捉到污染物扩散趋势。
以某化工厂搬迁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为例,在采用新版标准前,仅按照地块总面积设置了6个监测点位。然而,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后发现,部分区域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且浓度较高。经过重新评估并参照新版标准的要求,技术人员不仅增加了监测点的数量,还特别在裂缝密集区增设了3个监测井。通过持续一年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最终确认原有监测方案未能全面覆盖污染范围,导致初期评估结果出现偏差。
新版标准还强调了监测井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它要求所有新建监测井均须符合特定的技术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井管材质的选择、滤水管长度及直径的设计等。此外,还规定了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以保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TCAEPI 59-2023》通过对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原则的优化调整,提高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后的长期环境监测效果,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