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的原则、程序、技术方法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Ion-Adsorption Rare Earth M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技术指南》(TCI 017-2023)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在技术细节和实施要求上有了显著改进。本文将聚焦于“植被重建与土壤改良”这一核心内容,特别是新旧版标准中关于植物选择的差异进行深入解析。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植被的选择更多依赖于当地传统种植的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支持。新版标准则引入了基于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以及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综合考量后的植物筛选模型。例如,新增了对耐盐碱植物如碱蓬、盐地碱蓬等的推荐使用,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固定表层土壤防止风蚀,还能通过其特殊的生理机制降低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
具体应用时,首先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的土壤调查,包括但不限于pH值、有机质含量、盐分浓度及重金属污染水平。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新版标准提供的植物筛选工具,确定最适合该区域的植物种类组合。以某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区为例,在完成初步土壤检测后发现该地土壤呈强酸性且富含镉元素,按照新版标准建议,应优先选用黑麦草与紫花苜蓿混播的方式来进行植被重建。黑麦草因其快速生长特性可以迅速覆盖裸露地面,减少水土流失;而紫花苜蓿则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促进其他植物根系发育,同时它本身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定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比如,如果发现某些植物长势不良,则需重新评估是否需要更换更适合当前条件的新品种;若土壤条件有所改善,则可适当减少人工干预频率,让自然恢复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技术指南》(TCI 017-2023)通过对植物选择更加精准化的指导,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不仅提高了植被重建的成功率,也为后续长期生态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