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丽水稻鱼综合种养的产地环境要求、稻田工程设计与建设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丽水市范围内开展的稻鱼综合种养生产及其相关工程建设。
Title:TZNZ 167.2-2023 Lishui 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Standard Complex Part 2: Place of Origin Environment and Paddy Field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ZNZ 167.2-2023丽水稻鱼综合种养标准综合体第2部分:产地环境与稻田工程》相较于旧版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更新。本文将聚焦于“稻田工程”中的核心条文——“稻田进排水系统设计”,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稻田进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是确保丽水稻鱼综合种养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进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 坡度控制: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坡度需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通常建议坡度为1:200至1:300之间。这样的坡度既能保证水流顺畅,又能防止因坡度过陡导致的土壤冲刷问题。
2. 渠道宽度与深度:主干渠宽度一般不应小于1米,深度则建议维持在0.5至0.8米之间;支渠宽度可以适当减小至0.5米左右,但深度仍需保持在0.4米以上。这样的尺寸设置能够满足灌溉及排涝的需求,同时减少建设成本。
3. 防渗处理: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保护生态环境,所有暴露在外的土质沟渠都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渗处理。常见的做法包括铺设塑料薄膜、使用混凝土硬化等措施。
4. 生物过滤带配置:在进水口附近设置生物过滤带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净化进入稻田的水源,还能为鱼类提供栖息地。过滤带宽度通常设定为2-3米,并种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植物如香蒲、芦苇等。
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改善稻田内部的小气候条件,促进水稻生长,还可以有效保障鱼类健康发育,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养殖品种的特点灵活调整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