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髌下脂肪垫损伤的针刀临床诊疗原则、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针刀疗法对髌下脂肪垫损伤进行诊疗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rapatellar Fat Pad Injury with Acupuncture Knife (TCACM 1438-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ACM 1438-2023《髌下脂肪垫损伤针刀临床诊疗指南》中,有一条重要的更新值得关注,即关于针刀治疗操作深度的调整。与旧版相比,新版指南对针刀进入组织的深度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规定。
根据新版指南,针刀操作时应严格控制深度,避免超过髌骨下极水平线以下。这一改动主要是基于近年来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分析结果。过深的操作可能损伤到腘动脉、胫神经等重要结构,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安全界限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具体解剖标志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进针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条规定的意义及其应用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解剖学基础:了解髌下脂肪垫的位置关系及其周围血管神经分布情况。髌下脂肪垫位于髌韧带后方,其前方为髌骨和髌韧带,后方紧邻腘肌腱和腘窝内侧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理解为何需要限制针刀深入程度。
2. 操作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超声影像技术辅助定位。通过超声引导能够清晰地看到针尖位置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更加精准地控制进针角度和深度。此外,在没有条件使用超声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依靠体表解剖标志来进行粗略估计,比如以髌骨下缘为参考点,确保针刀不超过该水平线。
3. 注意事项:除了注意深度之外,还应该关注其他细节问题,如无菌操作、患者体位摆放等。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髌下脂肪垫损伤针刀临床诊疗指南》(TCACM 1438-2023)通过对针刀操作深度的规范化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指导原则,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