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村镇社区污染类型区划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村镇社区污染类型的识别与区划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Classification of Pollution Types in Rural and Community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村镇社区污染类型区划导则中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划方法
在新版的TACEF 055-2023《村镇社区污染类型区划导则》中,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划方法有了显著变化。与旧版相比,新版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动态监测。
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新版导则要求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长期气象观测数据,以更准确地反映农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例如,在水稻种植区,需要结合灌溉用水量、化肥施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多因素建立模型。
其次,在污染负荷计算上,新版引入了基于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技术。通过将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坡度等因子进行网格化处理,并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可以更科学地估算出各网格单元内的污染物排放量。
再者,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除了传统的氮磷流失量外,还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关键指标。这不仅考虑了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兼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某典型平原村庄为例,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区划工作:第一步,收集该区域过去五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物种植结构表及气象统计数据;第二步,利用遥感软件提取耕地边界并划分成100米×100米的小网格;第三步,根据网格内实际耕作情况设置参数值,如水稻田的平均施肥率为每公顷250公斤尿素;第四步,结合降雨频率曲线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径流贡献率;最后一步,则是综合上述结果绘制出整个村庄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分布图,并据此提出分区管理措施。
这种新的区划方法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更精准地识别问题突出的区域,从而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治理策略。比如,在高风险区可以推广缓释肥料使用,在低风险区则侧重于加强农户培训力度等方面的工作。